網絡的優(yōu)勢有目共睹,它在傳媒業(yè)中的突出優(yōu)勢就是一個字——“快”。剛剛發(fā)生的新聞,幾分鐘后在網絡上就有報導了。網絡帶給新聞傳媒業(yè)的“革命性成果”,不亞于當年印刷業(yè)告別鉛與火。
正視網絡媒體對紙媒的沖擊對于紙質媒體來說,出版周期最短、傳播新聞最快的當屬“日報”。每日一期,其工作涵蓋了編輯組稿、版式設計、校對、印刷和發(fā)行,這么多的工序,一日完成,應該說是夠快了。但與網絡傳媒相比,紙媒的速度大為遜色。同樣是發(fā)生在今天上午的一條新聞,“晚報”有可能當天可以刊出,“日報”要在第二天刊出,而網絡在幾分鐘或十幾分鐘即可把消息發(fā)布出去。應該說,就新聞的時效性而言,網絡對紙質報刊具有絕對的優(yōu)勢。網絡的這種優(yōu)勢對于報刊的發(fā)行量、刊登的廣告數量也應該造成極大的危脅,甚至影響到紙媒的生存。當網絡傳媒剛剛興起的時候,人們普遍有這種預測和擔心。但是這么多年過去了,網絡并沒有壓倒紙媒,而是雙方各呈芬芳、各行其道。美國是互聯網的發(fā)祥地,但如今美國的紙質傳媒如《紐約時報》和《基督教科學箴言報》還是主流媒體中的佼佼者。就北京而言,筆者調查過《京華時報》、《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的編輯和發(fā)行人員,雖然進入了網絡時代,但以上報紙的信息刊載量、報紙發(fā)行量、廣告刊載量未受大的沖擊和影響。以《北京晚報》為例,八十年代剛剛復刊的《北京晚報》每期只有四版、八版,現在是每期幾十版,在街頭或地鐵內花五角錢買一份《北京晚報》,報販遞到你手中的《北京晚報》竟是厚厚的一沓!“網絡時代”似乎只是一個時髦的詞匯,它的威力、它的胃口被過分地夸大了。當那些趕時髦和自我標榜式的喧囂過后,我們看到,網絡媒體只是眾多形式的媒體中的一種,它與其它形式的媒體共同存在,任人們憑自己的習慣和愛好來選擇。因為,與“網絡時代”同時來到的是“信息爆炸時代”那呈幾倍、幾十倍爆炸式增長的信息量,豈是網絡一家所能全部采集到,并且獨吞下去的?就像北京人對于早餐的選擇一樣,有人走進了“麥當勞”,有人選擇了“肯德基”,但老字號的“南來順”和“又一順”的店堂里也熙熙攘攘。人們對芝麻燒餅、豆腐腦兒、炒肝兒、豌豆黃兒也吃得津津有味!也許有“膽大”的人敢于預測肯德基在若干年之后擠垮芝麻燒餅、豆腐腦兒。但新興的就一定能戰(zhàn)勝傳統(tǒng)的嗎?我看未必!讓人們改變飲食習慣,非一朝一日之工。肯德基要取代芝麻燒餅、豆腐腦兒,還真的要假以時日,也許要到猴年馬月才能實現。以飲食打個比方,其實說的是網媒完全取代紙媒這件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希望。說說信鴿網絡和紙質鴿媒信鴿網站在國內知名的大概有十來家,成氣候的也就兩三家!爸蔽幢鼐褪浅蓺夂。就好像在信鴿界,你可能知道許多鴿友的名字,但未必常聯系,有些根本就從來沒有聯系過。紙質鴿媒包括雜志和報紙,可能也有十幾家,但成氣候的,也就是兩三家。何謂成氣候?我理解應是具備以下幾條:一、歷史比較久遠,換句話說就是老品牌。二、發(fā)行量大,占據的市場份額多(相當于網站的點擊率高)。三、刊載的信息量大,信息覆蓋面廣,內容豐富多樣,實用性強。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四、有基本固定的發(fā)行渠道和穩(wěn)定的讀者群。
其實,要判別一個媒體是否成氣候,是否有比較大的關注度,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看他的廣告量是多還是少。點擊率高的網站必定廣告多,發(fā)行量大的雜志必定廣告多,因為廣告客戶追求的是“廣告回報率”。只有較高的點擊率和較大的發(fā)行量才能給廣告客戶帶來回報。
說到廣告,也想說說廣告的來源。來源有兩種:1、廣告客戶自己找上門來的。2、靠人情或靠回扣拉來的。
只有第1種來源的廣告最可靠、最穩(wěn)定,因為他是被刊物的權威性和發(fā)行量吸引來的,一些老的廣告客戶在以往所做的廣告中收到了回報,成為相對固定的常年廣告客戶。
第2種來源的廣告最不可靠,也很難長久。靠“拉”才能得到的廣告,是欠了人情的,一次兩次可以,人家給你面子了,第三次你自己就不好意思了。拉廣告,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乞討,雙方都很難受的。
回到主題上來。說實話,網絡鴿媒對紙質鴿媒的沖擊遠比社會上的新聞網絡對紙質媒體的沖擊要大。原因可能是社會新聞媒體所面對的是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信息量大,受眾面廣,市場廣闊,媒體雖多,但各有市場,各得其所。
而信鴿界則不同,總共30萬人,其中還有為數不少的人不上網、不看書刊,媒體所面對的廣告客戶和受眾能有多少人呢?有限的市場,有限的信息量,有限的受眾,到底能夠容納多少家媒體?不妨看一看,信鴿界有幾家網站成了氣候?根據網站所刊載的廣告和收費欄目如“各地公棚”和“各地鴿舍”,你可以推測,有幾家網站贏利?有幾家網站在苦撐?有幾家紙質鴿媒在網絡的沖擊和同業(yè)的競爭中退出了市場?有幾家紙質鴿媒面對網絡的沖擊巍然不動?
不承認網絡媒體對紙媒的沖擊,那是睜著眼說瞎話。認為網絡媒體在短期內就會完全取代紙媒,那是夸大其詞。支持我的觀點的,是我的親歷親為。我所服務的這家雜志——《賽鴿天地》,已經有15年歷史,歷經風雨蒼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wěn)了腳跟,網絡的沖擊并沒有對《賽鴿天地》的發(fā)行量、廣告刊載量產生大的影響,這要感謝廣大的讀者和作者以及廣告客戶對我們的厚愛,當然,我們整個的團隊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經歷了15年的風雨洗禮之后,我有理由這樣認為:鴿界紙媒還會長期的存在下去,與中國信鴿運動相伴,一路同行、任重道遠。
免責聲明:本網凡是由用戶發(fā)布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資料,其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信息發(fā)布人自行承擔,并負法律責任。賽鴿資訊網不提供任何保證,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